Sunday, August 5, 2007

平野山之行

時間: (2002/1/28-2/3)

人員: 楊國禎教授(領隊)、李克德教官(嚮導)、吳樂天、陳欣一、李明彥、陳秉亨、陳界良、蔡繼峰、蘇夢淮

行程 :

屏東九如 - 多納林道 - 大鬼湖登山口 - 440公尺大陡壁 - 大樹洞營地
1/29: 大樹洞營地 - 雨古亭 - 三池營地
1/30: 三池營地 - 無名水池 - 鱷魚潭 - 拜仁士心山南稜最低鞍 - 襲奪點營地
1/31: 襲奪點營地 - 平野山西峰 - 平野山 - 平野山西峰 - 襲奪點營地
2/01: 襲奪點營地 - 鹿野溪上游溪谷(調查) - 襲奪點營地
2/02: 襲奪點營地 - 拜仁士心山南稜最低鞍 - 藍湖 - 大鬼湖 - 遙拜山 - 三池營地
2/03: 三池營地 - 雨古亭 - 大樹洞營地 - 440公尺大陡壁 - 大鬼湖登山口 - 屏東


這是本行程第一晚的落腳處 -- 大樹洞營地, 出發前一群人在拉筋晨操, 希望不會像前一天一樣的虛, 結果當然是沒有啥用!


這是介於大鬼湖與藍湖之間的一個水池, 不過卻沒有登山隊記錄它的名字, 屏科大的野生動物研究室在這裏設有自動照相機, 不知會不會洗出來後都是登山客的臉孔? (李克德提供)


這裏就是傳說中的藍湖, 與其說是湖, 不如說是一個草生窪地. 僅底部有幾灘水而已. 不過很有趣的是, 這幾灘水竟然是活水源, 而且還流入一個侵蝕成的小洞, 就好像浴缸底部的洩水孔一樣. (李克德提供)


在平野山西峰前眺望中央山脈南一段的一等點山頭 -- 卑南主山.


這裏是平野山山頂(海拔2216公尺). 為了爬這座台東的中級山, 從西部晃了四天才到達, 真是苦不堪言. (陳欣一攝)


這張是在平野山的溪谷調查時被偷拍的, 本人正用雷射測距儀在測量台灣杉的高度, 旁邊就是東港博岳的中級山悍將, 李克德教官是也. 這裏的台灣杉直徑在1-4公尺左右, 高度一般在60公尺. 我有打到一棵高度值是65公尺, 再加上看不到的部分, 絕對超過70公尺. 70公尺有多高呢? 大概是20餘層樓高吧! 不過我們都相信這個高度還不是最高的... (陳欣一攝)


看看這張就知道臺灣杉有多高了, 底下當比例尺的是號稱身高190的李教官, 而這棵還見不到頂呢.


三個苦難的人在合力量臺灣杉的胸徑(一個在樹後面), 這株我如沒記錯的話應該是3米多吧!


平野山的溪谷, 美吧!


這裏是遙拜山山頂(海拔2415公尺). 山頂為一顆高約5公尺的巨岩, 二等三角點就"嵌在"岩石中央. 因為岩峰之故, 遙拜山山頂展望應該是很好的, 可惜登頂時雲霧繚繞. (陳欣一攝)


這裏是大鬼湖的第一池, 但是就已經很美囉!


大鬼湖的本尊, 湖光山色在台灣真的是無湖能出其右!!

金崙三雄之一 -- 那保山

那保山,身居在台東縣金峰鄉的深山中,是很多人都很陌生的山,當然去過的人也寥寥可數。本山由兩個山頭組成,最高點依等高線推估約2000m,基點峰標高1990m,原立有一顆三等6650號三角點(6千號的最後一號?),後來因為山頂崩坍,以致遺失。爾後內政部在60年代實施全國三角點檢測時重立了一顆三等補點411號。

不過有沒有三角點都不會影響它的地位,因為它孤峰聳立在金崙溪的上源,遠在太麻里以南的地區即可望見。甚至在一些屏東縣的中級山,亦能看到這座突出在衣丁與茶仁稜線上的山峰。由此就可知到它的山勢真的很雄偉了。

據文獻記載,那保山東稜的山腰處,有一舊社名為那保那保(意為很多竹子)社,應是本山山名的由來。而現今的內政部等高線圖,除了標示那保的山名之外,又多此一舉地加了一個括號寫「大里力山」,而把南邊1929m的二等點山頭稱為太里力山,此乃錯誤之舉。因為日本舊圖就已清楚標示1929m為大里力山(或太里力山,音譯之不同),而北邊1990m的山頭為那保那保山,這才是原本的稱呼。

此次小弟跟隨師大生物所的資源調查隊,順利登頂這座台東的一級名山,特別在此將行程整理,供有意前往的人參考。

3/28 陰台東 – 土土反 - 砲台鞍部

上午10:00由林務局知本工作站出發,車行兩小時經台9線的大溪轉進土土反部落,再進入產業道路到達杜鴉原山南稜(地圖標示為張仁木)處,整裝後開始步行。此處有明顯山腰路沿著杜鴉原山西南坡,約兩小時到達海拔約850m的砲台鞍部(大里力山與杜鴉原山間的最低鞍),第一天即在此紮營。鞍部缺水,飲水須自登山口前的產業道路帶入。

因到達鞍部時間尚早,我與一學弟輕裝嚐試走杜鴉原山西稜上杜鴉原山,一開始有不明顯獵路,但很久沒人利用,不太好走,最後路終結在1050m處,上望稜線黃藤與密林糾葛的情況下,沒帶山刀且時間也不足,只得黯然退回。結論是要登杜鴉原山還是要走南稜才行。

晚上霧雨再轉雨,天氣不佳。不過有火可烤,算是很幸福了。

3/29 陰轉雨砲台鞍部 –托里羅山下合流口(舊近黃社附近)


一早自砲台鞍部出發,續沿獵路北向緩降,約1.5hr可至一獵寮,此處有溪流。我們則因為沿路調查在中午才到此獵寮。原本以為這條獵路會繼續下降至金崙溪的南支流,沒想到竟然路就此結束。判圖後決定退回,走646山頭的北稜下溪。一開始稜線上也有路況不錯的獵路,但下到海拔500m時就遇到斷稜(獵路終止於此),只得放棄稜線轉東沿乾谷續下,此乾谷大石纍纍,且密布長穗馬藍與闊葉樓梯草。在雨中重裝開路,實在苦不堪言。所幸路程不長,終於接上金崙溪南支流的小支流,再順溪谷走出到托里羅山下合流口緊急紮營。金崙溪南支流沿途可見蟹籠,是否金崙村的居民所置?

晚上無材可昇火,小雨續下不停,小黑蚊騷擾不斷,可謂全程最悲慘之一夜。

3/30 陰轉晴托里羅山下合流口 – 金崙溪南北支流合流口 – 托里羅山 –托里羅營地

起床時雨終於停了,天氣有轉好的模樣。拔營出發不久,在靠近金崙溪南北支流合流口之前,出現一片溫泉,且有人圍一小浴池,想當然就是要給他跳下去泡一下。

今天的目的地是標高998m的托里羅山,登山口在金崙溪南北支流合流口往都飛魯溫泉約100m的位置(北支流的西岸)。一行人在登山口重新整裝後,備足飲水(山上水源狀況不明)開始出發。一開始的路在托里羅的尾稜作U-turn,從北支流又轉回到南支流,然後切上一個崩壁到主稜頂,就出現明顯獵路。此路大抵先往西偏南行,到532山頭後開始轉西偏北。路況尚可,偶見東港博岳路標,應該是吳耀崑兄當年獨自挑戰那保山所留。途中的750山頭有崩崖,大石頭多,可展望杜鴉原到大里力的稜線,及下方深燧的金崙溪谷。約800m時,有一個叉稜來會,此叉稜等高線圖沒畫出,且比主稜明顯,下山時要慎防下錯。850m後稜轉正西,再轉西南,此後不久稜線變緩。一路上坡讓我們錯過托里羅的三角點,停下來定位時不小心發現稜線上一顆黝黑的森林三角點。這個意外發現讓我們趕緊攤開航照圖,果真在過托里羅山後約100m的1016山頭,立有一顆森林三角點。依此森林三角點,原路退回,終於找到托里羅山的三等5051號原點。基石埋在路南側,非常不起眼的位置,四周樹已長起。

過1016森林三角點後約100m,有一個淺谷地,此處稜線甚寬,我們即在此地紮營。傍晚有水鹿來造訪,入夜後蠻吵的,可見野生動物種類與數量不少。

由登山口至營地,約花費4hr。

3/31 晴托里羅營地- 那保山 -托里羅營地(金崙溪南北溪合流口)

一早由營地出發,先往西南上到1155山頭,再下一個小鞍部時,赫然發現幾灘黃泥水,難怪昨天營地附近有水鹿的出現。過1155山頭後,路大底沿稜頂西向前進,途中的1448峰雖無三角點,但山頂樹已被清除,且有設置對空標誌,顯然有進行航空測量。拜此之便,1448峰的展望很好,不過上山時1600m以上已被雲霧籠罩,不然應該可以看到許多山頭。過1448後,路況開始變差,路有時也變得不甚明顯,需小心找路,往後的許多路段皆是台灣杜鵑(朱幼民在金崙溪越嶺來義一文誤認為森氏杜鵑)盤繞的岩石瘦稜,不易通行。過1762峰不久,出現一個斷稜,小心通過無大礙,不過之後路更難走,尤其在海拔約1800m以上,箭竹越來越密,鑽行其間甚耗體力。

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樹越來越矮,終於,那保山基點到了。這一刻… 真令人感動… 沒想到真的登上我一直很想去的一座山,更沒想到這座山除了外表雄偉之外,展望更是超ㄅ一ㄤ、。那保山為一岩峰,四周皆為匍匐的台灣杜鵑,因此展望可謂360度沒問題。南大武、茶仁、衣丁、方屯、大里力、大漢… 大概只有南大武的氣勢可以跟這座山拼。四周的山色配上正在開花的杜鵑,彷彿置身在台灣高山的山頂,而這座那保山… 才1990m,真的很難形容,要自己看到才能體會。

原路下山,我跟一個學弟續留營地,其它人飛奔下金崙溪南北溪合流口。

托里羅營地至那保山,約6hr。

4/1 晴托里羅營地 - 金崙溪南北支流合流口 - 金崙 - 台東

早上一路漫步下金崙溪與其它人會合,再順溪走出去,過便橋接上林道,搭林管處的得利卡回家。路上一再看到那保雙頭的孤峰,眾人除了讚嘆外,還是讚嘆…

檢討

  1. 如果只要攀登那保山,只要預估2-3天的行程,由金崙村進出。不必如本隊那樣大費周張,因為我們還身負調查的任務。

  2. 那保山的三等補點已經鬆脫,原因在於此補點僅有基石,沒有柱石,更無磐石。基石僅以水泥草敷在岩石上了事。此點再度證明我們偉大的內政部根本不在乎全國的大地測量,與當時日本人設置三角點的品質根本不能比。

  3. 與大里力山的稜線相比,本山的植物相不甚相同,在高度相仿的情況下,究竟原因為何,值得再三細思!

  4. 胡蜂與牛虻的數量不少,夏秋欲造訪者需小心防範。

  5. 全程幾乎都走稜線,但下山要注意岔稜之走向,不要誤下。

Saturday, August 4, 2007

塔山記事

眠月鐵路

在一個沒有記載的清晨裏,我又踏上了眠月鐵路。二道平行的軌跡,在微亮的晨光中散發著冰冷的氣息,帶領登山客走向塔山的門戶。沉甸甸的登山鞋、隨意踢飛的卵石,都足以在這沉寂的世界中留下極大的聲響。

塔山站

沒有站舍、沒有月台,沒有過往與歸鄉的人潮。一塊鏽跡斑駁的褪色標示牌,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仍然矗立在交會的鐵道旁,告訴人們這裏是塔山站。

滿載旅客的小火車,早已不再為它停留。頂多發出一道凌厲的汽笛聲,然後繼續向石猴奔馳而去。歷經漫長隧道黑暗的乘客,只是對突如其來的光明議論紛紛,卻不曾注意過一個地方的興盛沒落。

在這裏,我彷彿又遇到那年兩個學生的身影,懷著莫名的心情,邁向他們未知的路。

塔山工寮

眼前的工寮,又更殘破了。兩旁蔓生的雜草,也更高密了。屋頂早已見天,四壁早已傾頹,也許再不久,它就要和曾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巨木一樣,像灰燼般地消失在我們的世界中。

走入大門,腐木的霉味依舊,炊煮的大鐵鍋依舊,登山客的簽名文化依舊。當年那群在這裏躲避風雨的大二學生,烤火時所留下的歡笑聲,似乎還迴蕩在這個房間裏。

更早,對在山林中奮鬥的伐木工人,這裏是疲憊身心的寄託。每每在粗略的晚餐之後,圍繞在火堆以卻除山中的寒氣,輔以米酒大聲唱歌助興,然後再沉沉地睡去。

在伐木鼎盛期,這裏也許就像沙丁魚般的擁擠、像鬧市般地熱絡。而今,昔人安在?

涼亭

不知道是誰在這個長滿杜鵑花的角落建造了一座小亭子。純用茅草編成的屋頂,隨著年歲而變成烏黑。四角的支柱之間,銜接著切成半圓的橫木,做為旅人休憩的長椅,除此之外,再也沒有甚麼。

小亭子雖簡陋,但卻擁有無比的韌性。每次當我前來,它的外貌一直未曾改變——若有的話,那是歲月的無形刻蝕與在亭下休息的人…

棧道

.....

消失的鐵路--塔山支線探訪記

儘管已經多次的探訪塔山,我始終未能找到那段依附在塔山北坡的森林鐵路。舊地圖標示地相當明顯:它是由眠月線鐵路在塔山站向西所分支出的。然而,每當我佇立在塔山站,眼前儘是陡斜山壁,根本尋找不到一處可以架設鐵路的地點。

彼時,滿腹的疑惑油然而生。「是地圖畫錯了嗎?」在新近出版的各式地圖中,這條鐵路已經完全消失了,不著任何痕跡。然而,依照林務局的作風,將已無運材功能的鐵軌拆除是司空見慣的事。因此,我仍深信這條鐵路的存在。

「可是,即使軌道被拆除了,最起碼路基還應該留著啊?」是否這裏曾發生山崩,而把路基毀壞了呢?從附近的山勢看起來,這倒是有可能。不過,茂密的森林卻指示這個地方有一段時間不曾有坍坊發生了。

「那麼,鐵路到底在哪裏呢?」

在新近一次的旅程中,再經過塔山站時,我無意地瞥見了稍下方的乾溪壑中,橫跨著一段彎曲且嚴重鏽蝕的鐵軌,感覺就是想像中鐵路的起始點。久未蒙面的工寮,添加了許多登山路條,很新。我半信半疑地走向工寮,很難想像塔山突然間熱門了起來。然後,我驚訝地發現,有一條小徑橫向工寮的後面,結束於一棟從未看過的小水泥屋之前。

但是,水泥小屋與後方的山壁之間,有道僅容人身的縫隙,而登山路條正是綁在縫隙邊。

通過縫隙,我爬進黑暗之中,扭亮手電筒後,再沿一道早已安置好的木梯下到屋子的背面,置身在一個隧洞之中。

終於,存在內心多年的迷題解開了。隧道!我就是沒有想到鐵路的工程師會在一開始就用一個隧道穿過山壁,以解決火車通過的困難。林務局在拆除鐵路之後,又在洞口築起了一間小屋,來掩蓋痕跡。要不是有心的登山人士去把它給挖出來(依照標示,這條路應該是阿里山縱走豐山的新途徑),還不知多久我才能發現它呢。

這個隧道並不長,窄小地約僅容小火車通過,我一下子就來到另一邊的出口。眼前的路基完好如初,沿著等高線開築,與地圖上標示的完全一致。

沿著路基前行,期望能找到一些過往的足跡。路途上,發展中的闊葉林逐漸淹沒了砍伐的傷痕,雜亂的林相中已難發現檜木的身影。廢棄多年的路,依舊保持著昔日的規模,只是落葉更加深厚,部分路段還為蔓草所掩,間或出現的小坍坊已為人們以木棧道替代。走入偶然出現的隧道,森林火車那震憾的汽笛聲似乎還迴盪在這個空間。約四十分鐘之後,路終止於於一處平坦的開闊地。再過去,陡下的山徑應該就是通往豐山的路吧?

這一趟走來,沒有殘存的鐵路、沒有廢棄的工寮、更沒有夢想中的火車站,只是這一切似乎不再是那麼重要了。

後記

一個月後,因為調查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資料,而拜訪了甫卸下十字路站長職務的張新裕先生,並意外地獲得一本由松本謙一所著的【阿里山森林鐵路】。

書裡面提到關於這段鐵路的一些簡短資料。它叫做「大龍溪線」。至於為何稱為大龍溪線,當時我真是百思不解。印象中似乎附近無任何與「大龍」有關的地名。後來,終於在玉管處出版的【玉山回首】中,發現了一張舊時的日據時期玉山登山道地圖,才令我恍然大悟。這張地圖把這條支線標示為「大瀧溪線」而非「大龍溪線」,因此,1991年才出版的【阿里山森林鐵路】顯然有編排上的錯誤。

那麼,「大瀧溪」的名稱又是從何而來呢?「瀧」在日文上意謂「瀑布」,「大瀧」就是「大瀑布」。對照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這條鐵路正好位於豐山「蛟龍大瀑布」的上源,所以「大瀧溪」應是自此而生。

然而,無論是「大瀧溪線」還是「大龍溪線」,我則暗自稱它為「塔山支線」,因為它的生命始終延續在塔山中......

(初稿: 1993/11/12於田中內灣營區;改寫: 1994/9/17於田中內灣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