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普萊士『台灣植物採集記』淺記

臺灣是個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的島嶼,早期雖有史前人類的活動影響,但因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少,所以破壞不大。近代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與其強大之破壞力,導致自然環境的快速改變。尤其自日人據台以後,因為殖民之心態導致資源之掠奪;後國民政府時代則因經濟問題,繼續日人之路。使得這短短不到百年的時間,寶島的自然面貌大幅改變。

普萊士(William Robert Price)出生於英國。他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取得碩士學位後,即在1911底-1912年初隨著Dr. Elwes至臺灣做了一次採集之旅,成為歐陸第一個來到臺灣本島採集的植物學家。這個時間,對臺灣的生態體系而言,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因為成為臺灣山林大規模崩潰濫觴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就是由日本人在這個時候開始興建的。



事實上,普萊士就是循開築中的阿里山林鐵上到阿里山採集的。當時鐵路僅興建到奮起湖(Funchiko),其上至阿里山之間,尚必須靠步行。這也就是說,阿里山區的森林資源此時尚未開發。而後一年(1912),至阿里山沼平的林場線全線通車,原始巨大檜木林遭受前所未有、無法回復的破壞。

普萊士彼時任職於著名的Kew標本館,受過精良的植物學訓練,因此能將他所經過的地方的植被狀況鉅細糜遺地記錄下來,而這些珍貴手稿,當能反應出整個阿里山區在遭受浩劫前壯觀的景像。對今日未能親見當時景況的我們而言,在讀過他的採集之旅之後,令人有不勝唏噓之感。

從普萊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交力坪(Karapin, 海拔1200公尺)以上,平均高度達30公尺以上的濃密森林開始出現,香葉樹(Lindera)、木薑子(Litsea)與楠(Machilus)屬等樟科植物與烏心石是主要的優勢樹種,森林底層因光度的關係只有稀疏交錯的灌木。而現在的交力坪,只剩下處處開墾的茶園,竹林等。

在海拔約1700公尺的多林(Toroen; 舊稱為哆囉焉),普萊士記錄了典型的臺灣中海拔櫟林帶森林,但其盛況卻很難再被發現:「這裡有相當多的大型殼斗科植物,森林相當鬱閉…。我量到一棵在離地17公尺處直徑還超過1公尺的大樹,還有一棵高度超過30公尺…」。

最令普萊士震驚的,是當他到達現在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地方,所看到的景像:「樹的平均直徑超過三公尺,平均高度達50公尺。如果沒有親臨,很少人會相信它們的存在。我很幸運自己能看到這個奇觀…」。這就是阿里山原始的檜木林,由紅檜和臺灣扁柏所組成。

在他的採集記錄中,他還附了一些當時所拍攝的照片。其中有一張,並列著兩棵臺灣的特有種類-紅檜。這兩棵紅檜,一左一右,枝葉繁茂。由於照片中沒有可供比較的標的物,我們無法看出他們的大小。左前方那株,與阿里山區絕大部分的「神木」一樣的下場,已經被人類無情地砍伐掉了。右邊的那株,也就是著名的阿里山神木,因為其樹材中空,被評為不良品,以致於逃過劫難,而被保留下來,成為後人瞻仰之目標。然其命運多舛,先是1956年的雷擊結束了它的生命,後於1997年因不堪人類的加速迫害與自然的腐壞而致樹身的1/3傾裂。最後,林務局評估有危及遊客安全的可能,因而在1998年6月30日將其剩下之樹身放倒,正式將這個阿里山的代表送入歷史中。

這樣一個平均樹齡超過二千年的森林,在最後不到百年的時間,完全地瓦解消失,我們到底做了甚麼?



圖片說明:
  1. 82歲的普萊士(1968年攝於倫敦)。
  2. 普萊士阿里山之旅的英姿(1912年攝於阿里山)。
  3. 大樟樹,白圈內有一人可資比較(普萊士1911年攝於交力坪附近)。
  4. 阿里山紅檜巨木,右後方即阿里山神木(普萊士1912年攝於阿里山)。
  5. 雷擊死亡後的阿里山神木(1993年攝於阿里山)。
  6. 樹身傾裂的阿里山神木(楊國禎1997年11月攝於阿里山)。
  7. 被林務局終結的阿里山神木(楊國禎1998年8月攝於阿里山)。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知本主山, 蓬萊山

時間:2003/11/18-20
人員:我與中興測量的幾位隊員

行程:

11/18: 屏東內埔 - 小鬼湖林道支線最後工寮
11/19: 支線最後工寮 - 弘易礦場 - 小鬼湖 - 知本主山 - 支線最後工寮
11/20: 支線最後工寮 - 蓬萊山 - 支線最後工寮 - 屏東 - 台北


第一天在林道上天氣好到可以看到林帕拉帕拉山,之後就開始了連續陰雨的鳥天氣。


在林道上望知本主山。


小鬼湖林道上的一股清流。


最後工寮前的廢棄礦場,一堆石灰岩塊在訴說著甚麼?


往小鬼湖的林道上,不時可見這種指標,足見當年小鬼湖曾是扶老攜幼的旅遊區。記得這次下山時,還有開著轎車的人,在林道口跟我問路況...


知本主山的二等點,左邊為倒置成護石的森林三角點。


行經最後工寮往蓬萊山途中的越嶺點,剛好露出美麗的晨光。


蓬萊山途中,隨處望都是廣闊的原始林,右方白色破空處為知本越嶺通過的最低鞍部。


蓬萊山的三等7097號三角點,至此也了卻一件登台東諸山之心願。

四探追分終成功

追分山,大概沒有多少山友知道台灣還有這樣的山名。但是提到「追分」,就連沒在爬山的人也知道。原因無它,幾年前在媒體的炒作之下,「永康」到「保安」以及「追分」到「成功」的台鐵車票,成為妄想生活美滿,事事順利的人大肆搶購,也連帶使追分這個地名廣為人知。

但是到底「追分」此名的意義為何呢?其實它是一個日文名詞,為分叉路之意。也就是說兩條路的分歧點,就是「追分」。台灣有很多追分的地名,除了台鐵車站所在的這個追分之外,南投縣仁愛鄉的翠峰,日治時期亦稱為追分,是指該地是自埔里往合歡山與梨山的分叉點。植物學上有一種忍冬科植物稱為追分忍冬,其模式採集地就是此地。

另外,台東後山也有一地稱為追分,是知本越嶺道由深山駐在所(今加大奈山南側山腰)往台東市與大南村的分叉點。當時日人在此地設有追分駐在所,而駐在所所依賴的山,就被稱為追分山

。本山海拔僅1221公尺,位在知本越嶺道的入山要口,東有加大奈山,西有射馬干山,就知本越嶺道東段所繞經的五座山(由東至西分別是射馬干山、追分山、加大奈山、蓬萊山、知本主山)而言,小弟僅餘追分未登。

然而這並非小弟未嚐去過,反倒是之前已經去拜訪過三次,但皆無功而返。小弟與追分山無緣,似乎是注定的事。第一次與老婆大人由射馬干山沿稜起登,巧遇大雷雨而放棄。第二次與屏科的許文昇老弟自追分駐在所遺址附近起登,至海拔800M處許老弟遭蜂螫,緊急下山就醫。此次雖然失敗,但卻意外找到真正的入山口,算是更接近追分一步。二年後,又找了一個機會,再與老婆大人自追分駐在所遺址附近起登,結果只上登百公尺餘就接到幼稚園的通知說小朋友發燒,於是又再匆忙下山。

雖然一再地槓龜,小弟心中對這座在台東平原看起來山形渾厚的美山仍是念念不忘,尤其在去年成功登頂加大奈山之後,這座山變成小弟在台東近郊的一條漏網大魚,更覺是台東之一大遺珠。這次利用回台東調查的機會,再探追分山。路況比起以前變差很多,但因為搭檔都有中級山的探查經驗,終能一舉成功。

時間: 2005.9.29
參加人員: Okmy、Spore、Lizard

台東市 – 登山口

自台東市驅車走台11線至知本村後,轉入知本溫泉,途中在亞灣飯店(舊名溫泉鄉飯店)右上轉入產業道路,過知本林道入口後,續行產業道路,不久即遇到一左後上之叉路,由此叉路進入,經民宅、果園,一路只走主要道路,其餘叉路皆不取,最後路會結束於一有兩座不鏽鋼水塔的檳榔園。此處即為登山口。路底雜草叢生,但有迴車空間。整段產業道路皆鋪有柏油或水泥,可行轎車,但部分路段窄且陡,要小心行駛。登山口TWD67座標約為【251200, 2512100】,海拔不到400m。

登山口 – 大榕樹

自登山口開始,先沿下方水塔右側邊的小徑上登,經左側水塔後進入林中。林中路徑為腰繞路,路寬約1M,也許是知本越嶺道的一部分。入林後平繞約10M左右,遇到第一個水管分歧點,必須在此離開腰繞路,沿水管路右上不明顯小徑,真正開始追分山的行程。

此後,小徑大抵順著水管沿寬稜而上。雖置身在森林中,但透過林隙,可見到右側不遠處的檳榔園。約行10餘分鐘,會接到另一條腰繞路,此時注意不能走腰繞路,要繼續順水管路上行。此後,路更不明顯,可能是因為今年雨量豐沛,很少人到此走動之故。此段路為白雞油造林地,當中雜了一些濕地松,大致與知本越東段的造林地類似。白雞油的造林地下,除了九節木外還是九節木,有志要研究九節木的人都應該要來這裡朝聖一下。

路跡雖不明顯,但是基本上是沿稜而行,偶有倒木需繞道而過。約半小時左右,會自一片竹林穿過。此片竹林倒竹處處,需小心找路。過竹林後,會連續通過數個草生地,路跡在這些草生地是完全消失。到達海拔約600m處,會遇到兩棵大榕樹,一前一後相隔約十餘公尺,樹下地被清淨,是此段路程較佳的休息點。

大榕樹 – 寬稜 – 三角點

過大榕樹後,路徑大致類似,約半小時的路程,會遇到一雙向稜地形,此時需左下小凹谷後上至左側稜線。隨後再緩升一段路,即會轉為陡坡地形。待陡坡結束,開始進入寬稜的起點。此後的林相應該是崩塌地後長出的次生林,有著數量極多的山龍眼。

此段寬稜並無路跡,相信是錯過正路了。不過基本上只要把握方向上登即沒問題。只是因為寬稜區需要開路,且地被可能因為崩塌之故布滿大小不一的石塊,走起來速度很慢。途中還會遇到兩處(應該是人為的)砍草所堆起的小丘,還很新,不知有何作用。

待寬稜結束後,終於進入原始的闊葉林中,然而這裏離三角點已不到十分鐘的路程。闊葉林中有明顯路跡,一段距離就可見到宗教人士所留下的紅色路標,據小弟以前的訪查應該是山腳下某道場的師兄上山採藥所標記的。在這片原始林中,小弟終於找到了之前日本學者Takahide Hosokawa(細川隆英)在知本越嶺道深山駐在所到霧山駐在所途中所採到的那種怪怪的山茶。為了這種山茶,爬遍了知本越嶺的山,終於能在最後一座的最後一個時刻找到它,也算是不負苦心人了。

循著前人路跡來到追分山三等7101號三角點,意外發現在基石東側約60cm處還有一顆被嚴重敲琢的森林點。下山後查一下補給站的資料庫,果真有此點的資料。如此看來,知本越嶺這五座山,每座山除了陸測點外,都還伴有一顆森林三角點,應該也算是一絕吧?

在山頂附近的林子晃一晃,一下子就耗去了近兩小時的時間,最後不得已,趕緊收拾裝備,飛奔下山。中途還下起大雨,所幸是在知本爬山,當然下山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忠義堂洗溫泉囉。
路況:

1、 上山含開路約4.5小時,下山2小時。若路跡明顯應該3小時以內可登頂。
2、 路跡不明,但只要把握住稜線即可無虞。
3、 寬稜區無路跡,稜線不明顯,需要指北針或GPS指引,否則易誤下陡谷。

圓一個在台東的夢——美奈田主山完行記

--本文原載於台灣山岳雜誌35期 (2001年4-5月)

在台東平原地區,看起來最高大的山,非美奈田主山莫屬了。它以雙峰並立之姿,貴為卑南主山東伸支稜的最高峰。最高者為稱為美奈田北峰的北側山頭,標高2949公尺;基點峰海拔2931公尺,上立的一等三角點為中級山中最高的一等基點,由此可以探知本山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美奈田主山雖以70公尺之差而未能入選台灣百岳,然就論山勢、論展望,卻比許多百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本山不若其它許多峰頭,雖擁有不低的海拔, 然實則為高峰所延伸而成的肩狀稜線。美奈田主山距離卑南主山有15公里之遙(直線),獨立於中央山脈的東南側,與東台首霸—新康山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自台 東市看它穩重龐然的身影,正是仰之彌高之最佳寫真。

身居偏遠後山,又堪稱中級山的霸主,美奈田主山卻可能是看過的人最多,但登臨的人最少的名山。目前筆者找到的登頂記錄,僅有73年的台東登山會向陽 隊、74年戴曼程前輩、78年的台東師範學院、79年北縣山協與東港博岳隊、84年衛星測量隊與86年的中央大學。推估起來,歷年來專業與業餘的登頂隊 伍,可能少於20隊,寥寥可數。原因無他,雖然美奈田主山的行程僅需一天來回,但是身為出入門戶的延平林道卻時常中斷,以致增加攀爬的困難度。加以本山地 屬偏遠的台東縣境,在登山風氣西濃於東的情況下,更少岳友前來問津。

自筆者遷居台東工作,即對本山高高在上的氣勢留下深刻的印象。據以前的伐木工人傳言,在山頂上看台東夜景乃是一大享樂之事。因此每回天晴時上班途中見到它,就會想像登臨時小天下的情景。然而,一旦想起延平林道荒煙蔓草之景,就會使人懷疑此願望何日可成呢?

終於,機會還是來了。在延平林道中斷三年之後,首先在89年11月中旬聽台東登山會的消息言,延平林道目前因為林務局要在裏面闢建苗圃,已經雇請怪 手重新整路,預計12月初可以打到36k。同時並得知該會有意於12月中進入賞楓(並無預定攀登美奈田主山),心中喜躍之情無法自已,因為即使無法去登美 奈田至少有機會先去探路。然而,該活動卻因家中有事無法參加。所幸隔星期為聖誕假期三日連假,於是死馬當活馬醫,抱著沒有太大希望的心情(這種連假大部分 人大概都已經排好活動),以Email詢問眾友人前去的意願,沒想到竟然有靜宜大學生態研究室楊國禎老師要帶兩位學生王豫煌、陳欣一一同前行。

於是一行人浩浩蕩蕩地開著塞滿登山與調查裝備的吉普車,在12月23日8點由台東市出發,到達紅葉村後,轉入延平林道,搖搖晃晃約三小時後,到達 36k修路終點停車,稍事整理後,於中午12時半重裝往42k登山口出發。延平林道因剛整過,路況尚可,約10k以前為水泥路,之後必須以四輪傳動車行 走,尤其後段過了登能不山的路段,泥濘滿路,需小心防止打滑。途中經34k的冰箱瀑布,水量之大讓人很難想像林道會由其旁邊通過(路基在此有特別工事補 強)。36k停車處恰位於林道一處大回彎,可供迴車之用,海拔約2100公尺。

本日為東部地區經常的東北季風型態,中海拔盡在雲霧當中,因此自法範山開始便霧雨綿綿、時大時小,重裝徒步時自然也不例外。加上之後的林道還未整 理,芒草茂密、坍坊處處,鑽行更加困難,一小時的行進速度大約僅有一公里半,真是慢得可以。這種狀況,也讓人有全世界都在下雨的感覺,如果天候持續如此, 恐怕登頂就很難了。

令人意外的驚喜出現在芒草林道中奮戰三小時後。霧雨突然消失,再往前才走20公尺不到,經過一個轉彎,竟出現藍空滿天、陽光普照、高山綿延的美景。 而剛剛的霧雨,則迴盪在山谷成雲海,原來我們已突破雲霧帶了。眾人欣喜之餘,馬上來一個登山人的惡習,將此處命名為「見晴彎」(此見晴非日文所稱”展望良 好”之意,而就是中文字義”望見晴空”之意)。見晴彎恰位於美奈田南峰東南側的一個突角之上,海拔約2300公尺,剛好是東部雲霧帶之上限。根據中央大學 的記錄回程在此亦由晴轉雨,可見其氣候變化之穩定。

天氣變好後,雖然林道上芒草仍密,但走來已不覺得辛苦。再踢約一小時,就到了42k美奈田的登山口。原本我們計畫走到43k工寮住宿,然而因該工寮 狀況與水源不明,且天色已近晚,於是改直接在林道上紮營。紮營處位於一個林道大轉彎之處,在此向東叉出一條支線(已廢棄)。根據記錄,登美奈田主山的傳統 路線應是由此支線進入,再沿溪谷上溯。在經過勘察後,支線、溪谷都在,就是沒有以前爬山時熟悉的登山步道(只有一棵樹有東港博岳的鐵牌做為記號),不禁讓 人對登頂計畫感到懷疑。

晚上休息時,大家順便擬定明日之作戰計畫。傳統路線如前述,先由廢林道尾的溪谷上溯,然後切出森林,上至海拔約2670m的主稜後,再沿稜北向縱走 至山頂。而我們預定的路線前後大致相同,僅中間的部分是由溪谷切上2799峰西支稜,沿稜上至2799峰後,再轉北沿主稜上至山頂。之所以設計這樣的路線 一來是因為楊老師要觀察這裡的森林(航照圖顯示這條支稜有完整的森林存在),二來也是希望原始林下能有較乾淨的地被,減少切芒草坡的路程。不過後來的事實 證明人算總不如天算。

24日上午7:40分,整日晴天。由營地出發,先鑽廢林道的芒草約二百公尺,然後接上溪谷,開始上溯。這條位於美奈田主山西側的溪谷水量頗豐,水質 清澈,是絕佳的水源。溪谷稍陡,但無深谷、大落差,行進倒不困難(應該說是整個行程中最好的路段),偶爾遇到一些比較不好通行之處,也可從溪旁繞過。

如此上溯近約兩小時後,在一棵橫跨溪谷的大倒樹之前,我們離開溪谷,開始沿2799峰的西支稜上切,進入預定觀察的原始林範圍。這條支稜頗寬,但是 卻相當陡,上面布滿的是雲杉的大樹,夾雜著鐵杉與華山松,相當壯觀。這麼大面積的雲杉林,筆者是自玉山前山之後,第二次看到。不過麻煩也伴隨著這片針葉林 來了,底下密密麻麻的比人高的箭竹林與藏在裏面的大倒木,正式向我們宣戰。配合這個陡昇的稜線,鑽起來實在有夠痛苦,難怪之前的隊伍寧願去鑽火災後的芒草 區,也不走此稜上美奈田。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我們依舊進度緩慢地在這片廣闊的箭竹林中掙扎,能夠登頂的機會越來越渺茫了。但是想到既然已經來了,就乾脆豁出去吧!這座山、 這種好天氣可不是隨時都在等我們來呢。於是最後大家商議若未能及於正午之前趕上2799峰頂,就取消攻頂計畫,回撤下山。而若能及時上到2799峰,登頂 後回營地也要再待一晚,不要摸黑走回36k停車處。雖然所剩糧食不多,但這決定應該還是對的,畢竟山難往往發生於燥進之後。

10點45分,終於上到海拔2700公尺,稜線至此終於變得較緩了,且箭竹下不時有山羊的獸徑(有糞便)可以利用,因此行進速度開始恢復。半小時後,到達關鍵的2799峰頂,再度接回傳統的路徑,重拾我們登頂的信心。2799峰是美奈田主山南稜的一個肩狀山頭,峰頂寬廣,自其望美奈田主山已近在眼前(直線距離約一公里)。然而這段稜線卻是典型的火災後植生,粗密的芒草 加二葉松小樹與夾雜其間的高山薔薇與刺柏等有刺植物,又是另一種痛苦的開始。這段稜線由於有隊伍利用,所以還有不明顯的小徑存在。但是只要一不小心錯失正 路,就會馬上淪陷,動彈不得(實際上是一直不停地在錯失正路,因為芒草實在太厲害了)。

如此奮鬥一個半小時後,芒海突然變成短箭竹,寬稜突然變成狹稜。此刻環顧四周,竟已無更高之處了。12點55分,在還沒有準備的情形之下,我們踏上了美奈田主山之顛,此時感動的心情再也無法用任何字句來形容…

絕佳的展望使美奈田主山無愧為中級山一等三角點之王。西方三千公尺級高山,玉山、新康山、三叉山到卑南主山全稜、大武地壘排成一列,正是所謂「峰峰 相連到天邊」的情景。而俯瞰方圓十餘里內的中級山,如嘉代、小禿、西亞欠、相原、呂禮、白松、尖石、四方、贊雅樂,伴隨著雲海漂浮在腳小,「小天下」也不 過如此吧?

下午一點半,我們開始下山。由於有不少隊伍曾在下山時「出槌」,為求保險起見,我們還是依原路回程,並準時在下午五點回到營地,順利完成登頂美奈田主山的心願。想到有人「花費數萬,歷時三載」才得以一親芳澤,而我們在天神的眷顧之下能一舉成功,真是「夢裏也會偷笑」了!



行程記錄

時間:2000年12月23日至25日
※本行程首次採用Garmin eTrex Summit GPS掌上型接收機


12月23日

 

0800 台東市出發(路上早餐)。四個大背包加各式小背袋和調查用具,剛好把一台三門Galloper塞得滿滿的。

0920 紅葉村,轉延平林道。

1240 36k停車。此處為一大迴彎,可供迴車。林道修止於此,之後僅可步行(機車亦不通)。改重裝徒步往登山口。

1700 42k美奈田登山口,紮營。一路鑽芒草,加多處坍坊。見晴彎前為霧雨,鑽得很辛苦。之後為晴天,鑽得心情還好。紮營處為林道主線大轉彎與廢林道支線交會點。順支線前行約200m有小溪,取水方便,此路程亦為登美奈田的路徑。

今日因雨不方便記錄,踢林道的詳細行程請見25日回程記錄。

12月24日

0740
2235m
(248139, 254090)
營地出發,輕裝。走林道廢支線,仍舊芒草阻道,有一棵樹釘有東港博岳的鐵牌。至溪谷後,沿不明顯小徑上溯(其實根本沒路跡,只要把握方向,沿溪上溯準沒錯)。這條溪谷水量不很大,雖陡,但無瀑布、深潭、大落差,兩旁植被亦疏,算是整段路程中路況最好的一段。

0850
2472m
仍於溪谷。此段森林以紅檜為主之針葉林,夾有台灣杉、鐵杉、松等。偶爾可見東港博岳、衛星測量隊、中央大學的路標。溪谷紅榨楓落葉不少。

0915
2520m
變為乾溪,進入雲杉林,混生鐵杉,松等。

????
2540m
在一棵橫跨溪谷的大倒樹之前,離開溪谷,切上2799峰東支稜。

0950
2607m
仍為雲杉林,沿2799峰東支稜陡上,箭竹密林加陡坡,行進緩慢(傳統路線在此之前即要由溪谷直切上美奈田南稜2670m處),完全無人跡。

1045
2700m
還在鑽箭竹,稜稍緩。箭竹下偶見山羊獸徑(有糞便)可資利用。

1120
2772m
(249230, 254137)
2799峰頂,以二葉松加芒草為主,鑽完箭竹換鑽芒草。

1145
2775m
美奈田南稜上,午餐。此處森林稍密。由2799峰至此,先下一低鞍再上。稜上有不明顯路徑,需小心注意,否則稍一錯過,就馬上身陷芒海,動彈不得。芒海中高山薔薇與刺柏檔道,更加通行之困難。

1155 出發,還是鑽芒草,一路偶有中央大學與東港博岳路標。

1255
2936m
(249349, 254193)
美奈田主山基點,一等三角點 + 衛星點。旁有東港博岳鐵牌。基點不在最高處,稍偏北。山頭樹矮、箭竹低且稀,展望一級。今日可望玉山、新康、三叉、向陽、南一段全稜、霧頭、北南大武、優美姬、嘉代、小禿、相原、呂禮、四方、白松、尖石、贊雅樂、西亞欠、出雲。2300m以下為雲海。

1335 下山。

1450 2799峰。

1700 營地。

12月25日

0715 拔營出發,往36k停車處回程。

0800 此行之林道最高點,約2360m。

0825 見晴彎,休息、拍照。海拔約2300m。中央大學記錄回程在此為晴轉雨,可見其天氣變化之穩定(但今天天氣大好,整日晴天)。林道旁有一小峰,爬上可望小禿、嘉代、大武地壘、南一段、平野、盆盆、紅葉。

0850 出發。

0858 林道坍坊,路基全無、小心通過。

0900 第二坍坊處,規模小。

0916 38k工寮,外觀完整,但裏面空無一物,地為泥土,無水源。

0936 休息,林道在此離稜線很近,紅榨楓正美,八角金盤盛開。23日上來時亦在此休息,陳欣一正中螞蝗兩隻。

0954 出發。

1005 美奈田南峰與2235峰最低鞍,通過後於林道上不時可見美奈田與2799峰那條稜。

1009 最後一個坍坊,規模甚大,不過不必橫過,可以直接順坍塌下降至下段的林道,只要走2-3分即可達。

1030 36k停車處,換吉普回程。

結語

  1. 本隊為86年延平林道中斷後,第一隊上美奈田的隊伍?
  2. 革命地圖(M19)中美奈田登山路線有誤,位置應稍偏北。
  3. 參考行程記錄:東師78年、北縣山協賴銓淵79年、衛星測量隊84年6月、中央大學86年4月。
  4. 台灣登山資料庫網站提及上山三小時半,大概是熟悉路線的健腳岳友的行程。本隊、衛星測量隊、中央大學的記錄都為5小時,應是比較合理的數據。
  5. 必備裝備:手套、雨鞋、長袖衣服、帽子(穿登山鞋在溯溪時會後悔)。
  6. 關於本行程植被記錄,請見植被版。
  7. 林道、工寮與水源概況:

林道 目前僅修到36k,之後芒草密,多處坍坊,機車也不通,但據說90年初要修到43k。全程路況大致良好,後段多處泥漿厚,要小心打滑。13k法範山西側有一處很容易坍,需小心通過。

16k工寮 完好、無水。

25k工寮 全倒,但被整理成屋帳形,可避風雨,附近有小溪澗。

31.5k工寮 無四壁,34k為冰箱瀑布,不虞缺水。

38k工寮 完好,無水。

42k工寮 不見彈,僅剩廁所。

43k以後工寮 未達,故不知。

Sunday, September 9, 2007

金崙三雄之二 -- 大里力山

日期:2005.4.30-5.1
人員:Okmy、Spore、Lizard



藏身於後山荒境的大里力山,想必許多人不曾聽過,當然到此一爬的登山客更是少之又少。大里力山與同位於金崙溪流域的方屯山(約2060M,三等7081號三角點點埋在2007M的位置)、那保山(1990M,三等6500號三角點遺失補立三等411號基點),等三座兩千公尺級的中級山,被後山的登山老前輩尊稱為金崙三雄。此三雄一字由北向南排開,孤立在中央山脈南大武山以南的東側,非常雄偉。

大里力山是三雄中海拔最低者,最高點為1929M。儘管如此,因為它位於衣丁山之東南,同緯度的中央山脈主稜海拔僅1600M,所以很多屏東地區的中級山都可以看到此山,甚至在枋寮一帶的平原地區還能看到它,其氣勢由此不難想見。而由其上所埋設的二等1561號基石,亦不難了解它在地形上的重要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它同稜線的杜鴉原山,也擁有一顆二等點,這種兩顆二等點相鄰的情況,並不常見。



本人自2003年首次登上三雄中的那保山之後,就對其它二雄念念不忘。但直到今年才有機會再來探勘這座大里力山,雖然行前家中臨時有一點事,所幸圓滿處理完畢,才能按照原訂計劃成行。另外特別感謝博岳的進師和TACAN兄,最新資料的支援,使得一天來回大里力成為可行之事。



2005.4.29 台北 - 新埤

傍晚三人開著裝滿登山與調查用具的小吉普,自台北出發,約晚上10點到達位在屏東新埤的Okmy家,真是麻煩伯父伯母了,三不五時就要忙我們這些像陣風的過客。

2005.4.30新埤 - 張仁木 - 砲台鞍部 - 杜鴉原山 -砲台鞍部

隔日6:30,買了附近的手工包子(一顆10元,有多種口味,大又好吃),繼續驅車往東部出發,經楓港、大武,在7-11採買此後兩天要用的物資後,約8:30從大溪離開台9線,轉入東68線,再過台坂,土坂村後,於新興橋前右上水泥產業道路,之後路線如本人2003年的那保山記錄一樣,到達張仁木附近,也就是大谷社的登山口停車(如附圖,進師手繪),整裝後,約10:30往砲台鞍部開拔,路線亦與上次那保山相同。12:10到達砲台鞍部,上次來的那個獵寮還在,也還在使用中,不過我們沒遇到山大王,不然可以跟他問問路況。砲台鞍部除了缺水這個缺點之外,其它住宿條件都很不錯,此次為了因應熱天,靠兩位學弟揹了約20餘公升的水進來,使得往後行程免除一項後顧之憂。

13:00,在茶餘飯飽之後,當然要先去走走杜鴉原山,以了卻上次未登頂的遺憾。杜鴉原山原本的登山口是在南稜的轉折點上,但進師說自從杜鵑颱風過後,倒木處處,就沒人走那條路了,所以他們重新開了另一條路,只要50min就可登頂。我一直以為他說的新路是改由砲台鞍部起登呢!結果一走才知道由鞍部走西稜上杜鴉原的路況,甚至比我兩年前來還差。所幸這次帶了上星期在六龜買的草刀,又有兩個幫手,當然就一路給它劈上去了。

杜鴉原西稜的稜線雖瘦,但林相還不錯,比較特殊的有很多灰背櫟(1100m以下),與嶺南青剛櫟(1100m以上)的大樹。特產於南部的烏心石舅,此時正逢花期,落花處處。這邊的西施花,剛好花期結束,但是花瓣特小,葉序也怪怪的,搞不好是一個區域性的變種。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邊的山茶科植物,除了烏皮茶屬之外,其它各屬都有出現,其歧異度可見一斑。而特稀有的台灣穗花杉,也偶然出現於步道兩側,之前聽說在南側山腹的數量更多。

經過了近三小時的龜行,終於上到了杜鴉原的二等1195號基石,此時的陽光讓我們體會到夏天真的到來了,在匆忙地拍完照後,又躲回森林內避暑了。吃完晚餐,天色暗下來後,砲台鞍部出現不少的螢火蟲。我覺得這邊的螢火蟲可能有兩種,一種閃動頻率很慢,光色較綠;另一種好像壞的方向燈一樣,閃個不停,光色偏紅。是夜,大家都很早入睡,因為明天還有遙遠的路要走。整夜,明亮的星光交錯著螢火蟲飄忽的光芒... 讓人失眠了。

2005.5.1 砲台鞍部 - 大里力山 -砲台鞍部 - 張仁木 - 新埤

5:30,我們開始這趟行程的重頭戲,收好裝備往大里力山開拔。大里力山登山口在面對獵寮的左手邊,一開始先走腰繞路,這也是往舊大谷社的傳統道路。約15min後,路徑離開腰繞路,直往大里力的東稜線上切。這條路線,進師他們不到兩個月前才來測量過,結果已經雜草叢生,完全看不出最近有人走過的樣子。所幸路標還在,所以我們就以路標為基準,重新再把路修上去。
由腰繞路的起登點(850M),直上到大里力的東稜線頂(約1100M),耗時約40min(6:20抵達),上稜點附近的小山頭,頂上埋了一顆森林三角點,GPS指示海拔約1102M,TWD67座標為231809 2486842。由於此小山頭立有一基點,但又沒名稱,在此先擬稱之為大里力山前峰。稍事休息後,不敢怠慢,立刻走人,只因往後還有很遠的路。本段稜線為瘦稜,植被稀疏,路跡亦較上稜前清楚許多。但是幾乎沒有上升,只是忽上忽下的平緩稜。

這段平繞的稜線,植物跟昨天的杜鴉原差不多,不過新增了尾葉山茶,這是日治時代多位植物學家就在這邊發現過的。今天恰好是梅雨鋒面來臨之前,天氣顯得特別的好,但是風大得異常,有點像颱風,而且很熱,吹得人體好像要被蒸發一樣(下山看新聞才知道是焚風!)。

經過了直線約1.3K的緩稜後,我們到達地圖上標示1265標高的小山附近。此時路由山頂南側繞過,非直接通過山頂。過1265峰後,又一路下降到約1200M左右,然後又來一段上上下下的緩窄稜,直線長度也大約是1.3K左右,有點像是1265峰之前的翻版。這段路,也有為數不少的臺灣穗花杉,在此也遇到了短柱山茶,這是之前日本人沒有在這裏採到的種類。

約8:00,我們來到海拔約1300M的稜線處,緩稜就此終止,此後將進入陡昇的寬稜,而路徑與路標,也在此後忽然時有時無,再加上寬稜,探勘者的考驗就此開始。雖然路徑不明,所幸原始林下植被不密,不好通過之處只要有山刀,就能破除障礙。

約8:40,我們到達一個記錄上有提到的廢獵寮營地,據說右下約8min有穩定水源。營地實測海拔約1490M,TWD67座標為229641 2487397。約9:10,上到海拔1600M。此後等高線圖顯示約有爬昇百餘公尺的陡坡,果真如此。在耗費了近一小時之後,約10:00,終於走完這段路極不明顯的陡坡,上到海拔1750M之處,此後稜線才又變得稍緩。而我們在爬這段陡坡的時候,採到了一種腐生蘭,本以為是赤箭屬的植物,但經過搞蘭花的人鑑定,是皿柱蘭屬的植物,且極可能又是一新記錄種。而這段陡坡,較低海拔有不少嶺南青剛櫟的大樹,較高則是波緣葉櫟。另外,在小鬼湖以南常見的一種未知的柃木,在此也不少。

10:15,終於抵達地圖標示1858M標高之處。之後的路況,以地形圖的平緩程度,似乎是苦盡甘來,大里力已唾手可得。然而,絕非如此。因為過1858峰之後,稜線變得寬大異常(這種大山氣勢應該也是大里力會放二等點的因素之一),小地形很多,如突然陡昇或陡降的地形,或是雙向稜夾著小凹谷。尤其是雙向稜中的小凹谷,常常是路徑到此後就不知要往哪接上去。而這段路,也幾乎不見路標,找路更是困難重重。此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對準方向,自己開路。只不過,這邊的台灣杜鵑數量與體型也很驚人,粗大的杜鵑又因為長期受到強風吹襲而扭曲生長,通過時總要花不少力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的小凹谷,存有黑或黃泥的積水,可以做為緊急水源使用,只要稍加過濾煮沸即可。

10:50,我們終於看到成功的即將到來 -- 順利到達1890峰,也就是距離大里力山直線約700公尺的南側山頭。此處有一個展望點,可以近看大里力那平緩的山頂。3年多前師大來此調查,就是因濃霧,看到大里力山頂還隔一 "深" 鞍,而止於此山,殊是可惜。過了1890峰後,又再度下降,也再度和台灣杜鵑奮戰。而後來的路徑更是不明顯,加上之前的路已經把體力耗費怠盡,只能靠著最後的毅力慢慢走。

11:30先看到林中出現了一塊破空,接著聽到做先鋒的定宏大喊,腦海裏本能地浮線出這一句話:「大里力山之顛到了!」。果不然,眼前四塊斬新的航測佈標所包圍的,就是夢想了好幾年的二等點哪!沒想到,有朝一刻我也來到了之前只能在地形圖上神遊的地方。

林學聖等人在清朝南路探查報告中提及,大里力山展望很好。果不然,對面就是中央山脈的南南段,從霧頭山以南到里龍山的諸多名山,都列隊在歡迎我們。喔,不止,正北方,是一等的中級山霸主—美奈田主山;正東方,衣丁山之南,是金字塔的大武藏山(也就是我們找了快十年的武威山)與二等的久保山。東南向,透過中央山脈的缺口,屏東平原上的魚塭正閃閃發亮。我記得曾在台東市的海邊看到大里力山的晚霞,可惜,今天空氣的澄清度還不足以讓我看到那片海灘。
無論如何,是真的應該感謝天神了。絕大部分的山友去美奈田主山的時候,不是下雨就是濃霧,我則是站在一等點旁把南二、南三段數了好幾遍,又把大崙溪與鹿野溪的中級山再看了好幾回。很多人去那保山的時候,與那保的超級展望擦身而過,我則是看遍了它的360度環場。沒想到,這次的大里力,天神還是給我一個好天氣,享受登高的感覺。這種幸運,一生能有幾回?

山頂風大,人都站不穩,又因知道回程路還很遙遠,登頂只是成功的一半,於是草草午餐後,12:10就回程。雖然路徑不明,所幸上山已沿路做好GPS定點,回程靠著導航功能,毫不遲疑地快速下撤。12:30回1890峰,12:50到1858峰,13:35到1490M獵寮,14:30到1265峰,15:10到大里力山前峰,15:40回到砲台鞍部。打包後撤營,16:00出發往張仁木走,約17:30回到停車處。這樣的走法,大家都累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