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普萊士『台灣植物採集記』淺記

臺灣是個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的島嶼,早期雖有史前人類的活動影響,但因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少,所以破壞不大。近代由於人類活動的頻繁與其強大之破壞力,導致自然環境的快速改變。尤其自日人據台以後,因為殖民之心態導致資源之掠奪;後國民政府時代則因經濟問題,繼續日人之路。使得這短短不到百年的時間,寶島的自然面貌大幅改變。

普萊士(William Robert Price)出生於英國。他畢業於劍橋大學,在取得碩士學位後,即在1911底-1912年初隨著Dr. Elwes至臺灣做了一次採集之旅,成為歐陸第一個來到臺灣本島採集的植物學家。這個時間,對臺灣的生態體系而言,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因為成為臺灣山林大規模崩潰濫觴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就是由日本人在這個時候開始興建的。



事實上,普萊士就是循開築中的阿里山林鐵上到阿里山採集的。當時鐵路僅興建到奮起湖(Funchiko),其上至阿里山之間,尚必須靠步行。這也就是說,阿里山區的森林資源此時尚未開發。而後一年(1912),至阿里山沼平的林場線全線通車,原始巨大檜木林遭受前所未有、無法回復的破壞。

普萊士彼時任職於著名的Kew標本館,受過精良的植物學訓練,因此能將他所經過的地方的植被狀況鉅細糜遺地記錄下來,而這些珍貴手稿,當能反應出整個阿里山區在遭受浩劫前壯觀的景像。對今日未能親見當時景況的我們而言,在讀過他的採集之旅之後,令人有不勝唏噓之感。

從普萊士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交力坪(Karapin, 海拔1200公尺)以上,平均高度達30公尺以上的濃密森林開始出現,香葉樹(Lindera)、木薑子(Litsea)與楠(Machilus)屬等樟科植物與烏心石是主要的優勢樹種,森林底層因光度的關係只有稀疏交錯的灌木。而現在的交力坪,只剩下處處開墾的茶園,竹林等。

在海拔約1700公尺的多林(Toroen; 舊稱為哆囉焉),普萊士記錄了典型的臺灣中海拔櫟林帶森林,但其盛況卻很難再被發現:「這裡有相當多的大型殼斗科植物,森林相當鬱閉…。我量到一棵在離地17公尺處直徑還超過1公尺的大樹,還有一棵高度超過30公尺…」。

最令普萊士震驚的,是當他到達現在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地方,所看到的景像:「樹的平均直徑超過三公尺,平均高度達50公尺。如果沒有親臨,很少人會相信它們的存在。我很幸運自己能看到這個奇觀…」。這就是阿里山原始的檜木林,由紅檜和臺灣扁柏所組成。

在他的採集記錄中,他還附了一些當時所拍攝的照片。其中有一張,並列著兩棵臺灣的特有種類-紅檜。這兩棵紅檜,一左一右,枝葉繁茂。由於照片中沒有可供比較的標的物,我們無法看出他們的大小。左前方那株,與阿里山區絕大部分的「神木」一樣的下場,已經被人類無情地砍伐掉了。右邊的那株,也就是著名的阿里山神木,因為其樹材中空,被評為不良品,以致於逃過劫難,而被保留下來,成為後人瞻仰之目標。然其命運多舛,先是1956年的雷擊結束了它的生命,後於1997年因不堪人類的加速迫害與自然的腐壞而致樹身的1/3傾裂。最後,林務局評估有危及遊客安全的可能,因而在1998年6月30日將其剩下之樹身放倒,正式將這個阿里山的代表送入歷史中。

這樣一個平均樹齡超過二千年的森林,在最後不到百年的時間,完全地瓦解消失,我們到底做了甚麼?



圖片說明:
  1. 82歲的普萊士(1968年攝於倫敦)。
  2. 普萊士阿里山之旅的英姿(1912年攝於阿里山)。
  3. 大樟樹,白圈內有一人可資比較(普萊士1911年攝於交力坪附近)。
  4. 阿里山紅檜巨木,右後方即阿里山神木(普萊士1912年攝於阿里山)。
  5. 雷擊死亡後的阿里山神木(1993年攝於阿里山)。
  6. 樹身傾裂的阿里山神木(楊國禎1997年11月攝於阿里山)。
  7. 被林務局終結的阿里山神木(楊國禎1998年8月攝於阿里山)。

0 Comments: